經評審小組評審,現將2014年第一期“員工讀書心得優秀獎”。獲獎人員名單公布如下:薛育紅、高武、陳孝林、袁其安、曹勝利、汪武清、孫敏、張智強、王龍亮。
根據安宏志司〔2014〕01號文“月度讀書心得優秀獎”,凡獲得此獎的員工,給予在公司網站及“年度優秀讀書心得”雜志進行刊登,并給予一次性現金獎勵200元。凡不按此要求進行讀書心得撰寫及提交的,給予100元的罰款。
特此通知
安徽宏志建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
二0一四年三月二十五日
讀《師道》有感
作者:薛育紅
曾子這本書中,提出了一個原則:“用師者王,用友者霸,用徒者亡”。“用師者王”像周武王用姜太公,稱之為尚父,這稱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,當然不是現代所說干爹的意思,但非常非常尊重的,是對尊長一輩的人,才能這樣稱呼的。歷史上列舉湯用伊尹,周文王用呂望(姜太公),都是用師,就是領導人非常謙虛,找一個“師”來“用”,便“王天下”,成大功。至于齊恒公用管仲,漢高祖用陳平、張良之流,劉備用諸葛亮等等,都是“用友者霸”的好例子。至于“用徒者亡”,是指專用服從的,聽命的,乖乖的人,那是必然會失敗的。這是曾子體察古今的歷史經驗,而后,據以說明歷史興衰成敗的大原則。
治國如此,治司同樣也是此道理。企業從小到大,從弱到強,興衰成敗,關鍵在于“人”。企業剛開始創立的,因條件所限,可能無法尋求到師,但用友,用徒則尤為重要。隨著企業的不斷壯大,用師、用友正成為必然選擇。當然,企業并不是不在需要用徒,只是重心與思想已不能僅僅還陳留在用徒的心境上了。如果我們還抱著用徒的思想,那我們就會看似高高在上,其不然正被懸于梁上,升的越高,摔得越碎。這就需要我們善用“用師”、“用友”,才能更加激勵自己與團隊保持一致,才能使公司蒸蒸日上。
首先,要有博大、寬容的心懷?,F代職場充滿競爭與危機,敢于用師、用友的人,一定是個強人。因為正是一批“師”與“友”的隊伍,促使他更加進步與學習,從而塑造了一批有競爭力創新能力的隊伍,非但不會淘汰了自己,反而強大了自己。另一方面,所謂亦師亦友的人,不但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,也會與團隊價值相一致的,他們的加入,只會添磚加瓦,而不是釜底抽薪。所謂“心有多大,舞臺就有多大”,更能說明“胸懷”的意義。
其次,要有接受新鮮思維事物的沖動。俗語說:“沖動是魔鬼”。但換個角度來想,魔鬼勝過僵尸。很多涌現出來的新思維、新事物,往往在“歷史的經驗中”曇花一現,但往往只有那么一件、兩件的新思維新事物得到了存在,從而領先了潮流,掀起了浪潮,成為了領先。關鍵在于判斷與取舍,在于勇于接受好的為之所用,不好的堅決舍棄。但拒絕一切,就會讓自己固步自封,停止不前。馬云、馬化騰的經歷就告訴了我們創新的力量,他們對于互聯網這一新鮮事物的沖動,成就了他們的今天。如果馬云只做淘寶,馬化騰只做“QQ”,而不再創新的發展,“淘寶”與“QQ”還能如此光鮮嗎?
最后,要有學無止境的決心。所謂“學海無涯,學無止境”,意思就是說“學習永遠達不到滿足”。任何一個人只要喪失了學習的決心,必然會被社會所淘汰,無論現今如此的優秀。所謂“三人行,必有我師”。我們不僅僅要向書本學習,還要善于向周圍的人學習,放低身架,態度謙遜,就會學到真知,而趾高氣揚、飛橫跋扈,學到的只能是自傲。
現代企業中,如果我們有一批能亦師亦友的人物和人才,有一批忠誠能干的人手,那么企業就會勇往直前,從而立于不敗之地。這時,大業可成。
管理學中薪酬管理的淺見
作者:高武
薪酬管理是為了貫徹以人力創造價值的發展理念,其根本目的是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,通過薪酬的企業回報體現獎勵先進、鞭策后進的管理原則。
綜上所述,薪酬管理應該遵循的原則包括:
1、公平性,這個方面包括內部公平(即不同崗位對應不同的貢獻比較一致)和外部公平(應與同規模企業之間相似的職務高低大概相應)。
2、根據這一原則,簡單的人為評定等級是不恰當的,應從支持企業的戰略和員工的需要相結合的最大滿足點著手,綜合評估每個人的崗位,同時針對部分特殊部門、特殊崗位,更要慎之又慎,除個人同等崗位其回饋應大體一致外,還應確定部門(團隊)的考核指標。
薪酬水平個人貢獻值較大的本崗位回饋已不能滿足的,可通過高績效、部門獎金分配、升職等方面予以彌補。
3、簡單(民主)透明,根據各公司具體情況,為體現競爭性可以拉開收入差距。根據激勵性原則,可以通過高績效、高獎金體現。但要統籌考慮經濟性原則,即個人(部門)創造的凈價值抽取一定比例,避免企業負擔過重,同時應兼顧合法性。當然了,還應結合特定的行業特點和具體的企業實際情況。
結合上述觀點、個人建議:
1、將經營科全體員工納入薪酬管理大體系中,這會全面形成全員統籌模式,根據經營科業務特點(包括其他職能)部門,在原基本工資不降低的情況下,結合管理層對部門、分管負責人對個人的兩級績效考核(可分為季度或年度的考核節點),考核周期末完成的可部分代入下個周期彌補,超額完成的同樣代入下個周期一起發放,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維護企業內部公平原則,同時結合考核以量化指標為依據,增大了民主性透明,會促進全員崇尚績效的工作環境。
2、工資總額調整,所有員工的薪酬均為兩大部分,即基本工資、績效。中層及以上的人員為年度考核,以往工資的15%-20%工資總額部分,即作為結合工資考核發放,其他人員以部門考核為主考核績效。
3、如超額完成的產值、中標的,做資金儲備等年終發放獎金(獎金總額提留一定比例轉入下個年度合并發放,個人的分配比例應通過高管、中層、員工共同確定。
以上屬于個人對薪酬管理的一些見解與建議。
感恩與回報
作者:陳孝林
前幾天讀了一個小故事,帶給我很多的啟發,一位餓得奄奄一息的路人,跌跌撞撞地跑進一位農夫家,農夫給了他一個饅頭一碗水,饑餓者得救了。出現了下面兩種情況,
第一種情況:饑餓者走到農夫家,發現農夫家里一無所有,感動的熱淚盈眶長跪不起。從此他身懷感恩,把愛帶給他所遇到的所有需要幫助的人。
第二種情況:饑餓者走到農夫家,發現農夫家里擺著很多好吃的,感恩很快被憤怒所代替,他舉刀殺了農夫,因為他發現農夫還有那么多好吃的沒有給他。
一個簡單的小故事,一樣的簡單行為,為什么會導致兩個完全相反的結果。首先,是從自身的心態和態度決定的,感恩的人,看到的是自己所得到的,而且是對自己的幫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,而仇恨的人呢,看到是自己未得到的,所以產生了仇恨?,F實中不缺這樣的現象,作為社會生活中的一員,我們應當看到的是這個社會、企業以及朋友對你的支持、關懷,哪怕只是一個默默的鼓勵,他們所帶給你幸福以及機遇。而不是看到別人所擁有不屬于你的那一份,因為你沒有付出,所以不能擁有別人辛苦所擁有的一切。
其次,救人一命是農夫奉獻的水和饅頭。與農夫自身擁有的無關,與農夫自身擁有有關的則是農夫的愛心。愛心,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,生活中的每一點,平常的不能再平常。我們不需要救世主,而是需要一個隨時能奉獻的精神。只有你的奉獻,你才能擁有回報,如果我們一個人只苛求回報,而從不去奉獻,那么你將永遠不能擁有回報。
簡單的故事,簡單的道理,只有我們將我們的自身的修養提高,默默的去做一些我們該做的一切,我們將能收到回報,而這所有的一切,與我們自身的擁有無關。
“知行合”—— 難在哪
作者:袁其安
一次,我讓一個實習生去復印一份文件,文件倒是復印好了,只是歪了,下半頁的最后一列字也不見了,只能憑上下文猜出。這是個名校畢業生,簡歷上有著策劃組織過多次社會活動的輝煌戰績,并且對自己的組織管理能力很自信。對他的綜合能力,我并沒有證據去懷疑,但就這一次“復印”任務的完成效果來看,我有理由質疑他的執行能力。顯然他低估了這項工作的難度,因而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。我有個很拽的攝影師朋友,她的口頭禪是“這個簡單”,我用“腳”都能拍。”但她歷害的地方在于,她給予那些只配用“腳”去拍攝的項目的重視程度基本上都能讓客戶滿意。而這個實習生沒能成功地做到這一點。對他來說,也許“復印”這個活兒,閉著眼睛都能做好。事實上,閉上眼睛時他沒做好。因此,同樣很驕傲的兩個人,攝影師給人的印象是做事踏實,而實習生則難逃“眼高手低”的鄙視。腦子里的想的,和實際上做的,在很多時候是天壤之別。而一個被外界所認識的,主要做了什么,而不是想了什么。想到了,而不去做,首要原因是患得患失。
我有個朋友與丈夫處于長期的夫妻分居狀態。丈夫被公司派到往別的城市,并且對何時回來一無所知。每當朋友聚會,說起煩心事,不用你提,她會主動分析自己煩惱原因:“我知道,夫妻長期分開不好。”但遲遲沒有行動,是因為不舍得失去現有的安定體面工作。她不知的是,她的行動其實代表了她的選擇:工作﹥家庭;工作﹥快樂。然而她卻不是這樣認為的。她對自己的定義是家庭第一。如果她安于自己的選擇,樂于自己的選擇,樂于承受這種選擇可能導致的后果當然也很好。問題是這樣的人一般都不愿意接受任何損失,而只期待最好的結果出現――她原地不動,丈夫早上回來。
害怕失敗,則是行動受阻的第二大原因。我信奉過程大于結果的價值取向,但我周圍的很多人又毅然地辭職創業,或者遠走他鄉追尋理想,都會被別人澆冷水他是成功了,可是又有多少人也這么做了卻沒有成功呢?我的邏輯是:有想法,去實踐,至少有實現的可能性,這種可能性是最重要的。而很多人的邏輯則是:沒有必勝的把握就冒失行動,會比原地不動輸得更慘。這兩種邏輯都沒錯。問題在于什么對你是最重要的,是穩定,還是生命的激情?我有個前同事先是辭了職開了貿易公司掙了不少錢,最近聽說他賣掉了掙來的兩幢房子去實現自己的心里工作室的理想,結果賠得血本無歸,如今又回到了當處辭職時的原點,甚至還不如當年,辭職時畢竟他有點積蓄。但我堅信經過這次打擊,他會更成熟,而他有創意的生命力則會引導他最終走向輝煌。即使到最后,他依然沒折騰出什么來,至少他可以問心無愧地寫個墓志銘:想做的事,我都做了。這比渾渾噩噩過了一輩子安穩日子更值得尊敬。
原因三,對自己的認識有誤。以為自己是有事業心的勇士,當聽說需要連續100天早上6點起床后就放棄了。其實有些時候承認一下自己是個平庸的人,人生會快樂很多。
解決了這三個問題后,就進入操作層面了,比如該如何用最少的精力去完成復印這件事,這需要你對自己的整體實力以及面對的困難有清楚而全面的認識。對于這一代聰明的年輕人,這實在算不上是什么問題。
讀短文《做人與做事》心得
作者:曹勝利
做人是一門大學問,要做好人,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防關系圈。首先要有正義感,其次要有胸懷,重要的是誠信度。在如今這個平庸成為最大時尚的社會里,做一個誠信的人很難,在平庸流行的時代,卓爾不群就會成為別人的靶子,但我們不能因為懼怕成為別人的靶子而放棄做人的準則。
做事就是要把最美好的想法落實到最具體的行動上,腳踏實地去做,打開自己事業成功之路。人生最富有的時光是青年。敢于冒險、敢于創新、無畏失敗,年輕就是資本。人到中年,肩挑社會、家庭、事業三副重擔,能夠看清腳下的路,也能夠悟出更多的道理,是人生成熟和收獲的季節。我們都是這個急速變化中的社會人,當財富追逐成為一種時尚,人們最喜歡看到自己的財富一點點膨脹,內心反而是一種空落,無論是億萬身家的老板,還是身無分文的乞丐,活著就要做能夠做好的事,只有通過做事,才能逐步實現自己的目標。
大事難事看擔當,順境逆境看襟度,喜怒哀樂看涵養,群舍群得看智慧,做大做小看局勢,可快可慢看悟性。貴在堅持,精于做人,巧于做局,實于做事,成功者之成功秘笈。
讀《傻認真》有感
作者:汪武清
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,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,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面對千頭萬緒的工作的。一個人可以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,但是如果把你的能力與別人的能力結合起來,就會取得更大的令人想不到的成就。
一加一等于二,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算術,可是用在人與人的團結合作上,所創造的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了,而可能是一加一等于三、等于四、等于五……“團結就是力量”這句歌詞的意思再淺不過了。
一個人是否具有團隊合作的精神,將直接關系到他的工作業績。作為一個工作中的個體,只有把自己融入整個團隊之中,憑借整個集體力量,才能把自己不能解決的棘手問題解決好。怎么融入團隊呢?
主動交流,聽聽你與同事之間的經歷、知識,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,多聽聽別人的想法。
積極樂觀,工作中遇到麻煩,互相之間鼓勵、樂觀。
平等友善,不張狂。
坦然接受別人的批評,從批評中尋找積極成分。
工作中有小摩擦,小隔閡,是很正常的,要積極化解同事間的矛盾。
多學習,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。
舍與得—換位思考
作者:孫敏
舍得就意味著要放下,放下那些阻礙、牽絆我們的想法。不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,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矛盾。這個時候,換位思考就很有必要了。拋開自己的立場,經常換位思考,我們內心的不滿或怨氣就會少很多,人際關系也就會有所提高。
如今的工作中,往往會出現這樣的現象:上司可以輕松地呆在舒適的辦公室里悠閑地發號施令,工作輕松卻領著豐厚的工資、成果;一些公司老員工抱著不是自己的工作不做的心態,誰的忙也不幫;新來的員工就像驕傲的山羊,自我感覺高人一等,誰也瞧不起。這樣的現象讓我們滋生了許多不滿的情形。動不動就忽視別人。結果導致我們在與人相處時,只是一味地盯著表面,忽略了他人的付出,最終破環了職場上的人際和諧。
也許,當你想發難前,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,我們就會對別人多些理解和寬容,避免產生進一步的不滿和沖突,使人際關系和諧融洽。若想要有一個輕松、愉快的工作氛圍,舍棄一部分自己的私人看法,站在他人立場考慮很有必要。
現在的職場中,80、90后已占主角,而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是視若珍寶的呵護長大,自私、自大的心理多有存在。工作中,往往會矛盾多多。這時,讓自己平靜下來,換位思考,也許會少了很多爭吵,人際的和諧也就能很好的達到了。
讀《每天存一元錢》有感
作者:張智強
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,學習、工作、生活乃至生命就像跑步一樣,是一個不斷積累和進步的過程。有的人淺嘗輒止,有的人畏首畏尾,有的人半途而廢,有的人根本不屑“一分一毫地累計”這樣的小事,而是向大事進攻。這些人忘記了“不積跬步,無以至千里;不積小流,無以成江海”的道理,他們的人生談不上成功。
現在關注、生活的節奏很快,流動性也特別大,對待工作也不能專心,往往對自己的現狀有點不滿意就急著要走,覺得換份工作很輕松,結果經常是在這個崗位干段時間,換了家公司后,又去干另一個崗位,沒有某個崗位經驗的積累,覺得新到一個崗位自己也能做好,結果卻是眼高手低,沒想象中的容易,一段時間后,自己未能完全適應,領導也覺得你的能力不足以勝任工作,而自己也干的沒有信心,又想再換其他的工作,就這樣惡性循環中,自己也將一事無成。
積累,要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,不要小看這小小的一元錢,若干年后,它同樣會讓你有一筆意想不到的收獲。一年的“認真”工作,沒什么顯著成效;再“認真”做一年,會有一些經驗;繼續“認真”干一年,能形成一定的技能、技巧;再繼續“認真”做下去,就能逐漸形成自己獨特成熟的思想、觀念和理性精神,并收獲人生的真諦。
工作是這樣,生活也是這樣。不會是在積累中趨于平淡,而應是在逐漸豐富的生活中獲得快樂。誠然,若生活中每天都是上班、回家、吃飯、看電視、睡覺,則肯定會糾結于這些生活的瑣事中,覺得生活沒激情、沒動力,抱著這樣態度,則會逐漸顯現出矛盾。若生活中學會找尋樂趣,抽個時間去影院看場電影,周末帶著家人去爬山、去郊游,帶著老婆孩子去趟動物園、植物園、科技館等,都是很好的生活積累,不但豐富了家庭的和諧生活,收獲快樂,也會讓自己有更大的激情投入工作。
讀《感謝折磨你的人》有感
作者:王龍亮
在我的成長道路上,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,有父母、老師、同事,同學等等,他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給予我太多幫助,直到讀過《感謝折磨你的人》這本書之后才知道我更要感謝折磨過我的人,他們給予的折磨讓我受益一生。
2009年剛剛畢業的我,獨自一人踏上海南這片土地,沒有好的學歷,還選擇了一份男生沒有優勢的專業—會計,想找一份自己對口的工作非常困難。許多時候找工作因為沒有工作經驗導致簡歷都遞不出去。很長一段時間我都被這些人或事折磨著。沒有這些折磨我想我不會像現在這么堅強。
終于在一個機緣巧合的情況下我找到了我的第一份會計工作,繁瑣的日常工作很多時候都讓我喘不過氣來,你無法想象在公司做上市審計的時候,我們財務人員近2個月沒有放過假,晚上加班到10點之后也是常有的事,我和我的同事也時常抱怨我們的領導。其實只要換個心態就會發現,正因為領導對我們的嚴厲要求,才促使我們在業務和技能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,這些折磨都是我人生中難能寶貴的財富。
2014年我來到宏志集團來到了欽成建設公司,公司領導給了我許多信任。很多業務和細節處理都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的。我自己壓力也很大,這次折磨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。我認為重要的并非你受到什么折磨,而是被折磨之后得到什么。接受折磨并不難,接受折磨之后如何善加利用,那才是真正的困難。人要是懼怕痛苦,懼怕折磨,懼怕不測的事情,那么他的人生就只剩下“逃避”二字,面對眼前的困難折磨我從沒有想過逃避,我堅信每一種折磨都是突破自我的契機,希望在欽成公司能突破自我,接受更多的折磨。